今年五月份去昆明参加了第三届国际农业生物多样性大会,虽然没有作报告,但是难得有机会向世界各地的学者们提问请教。我发现 context dependence (情景依赖性) 是一个被人们反复提及的字眼。某个因素的效应是正向的还是负向的?视具体情景而定。某个生态保护策略值得被推广应用吗?视具体情景而定……我常常感到这样的回答有如隔靴搔痒,好像什么都说了,又好像什么都没说。
诚然,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中充斥着各种非线性关系,很难像经典物理学那样抽象出极其具有普适性的规律。在试图观察某个对象时,我们必须要时刻注意到其所处情景以及观测方法的复杂性和特殊性,并对此保持谦卑谨慎。但是,粗暴地滥用context dependence几乎等同于承认我们对研究结论的普适程度一无所知,也就几乎等同于承认我们对世界探索的失败。这不免令人心生沮丧。
虽然我们无法彻底抛弃这一概念,但至少可以对context dependence进行定义和分类。Catford et al. (2022) 的文章 Addressing context dependence in ecology: Trends in Ecology & Evolution 对此进行了探讨,指出情景依赖性可以被分为四个基本的类别,即多个因素之间的交互效应、混杂因素、统计显著性和方法差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