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气温骤降,徘徊在0℃附近。下午出发去实验室时,发现小龟的挡风被和坐垫上碎散了一层雪花❄️,才意识到雪已经若有若无的下了一小阵子了。

不过第一眼就觉得这一层碎雪和平时的有些不同。从小在杭州看到的雪都是触地即溶,湿漉漉的。即使是鹅毛大雪在地上积起厚厚一层,也总感觉是处在融化的边缘。不过今天的雪却让人感觉特别干燥。上手一刮,碎雪像沙子一样滚落,几乎没有在坐垫上留下一点水痕。

小时候去哈尔冰旅游所看到的似乎就是这种雪——抓起来后很难捏成雪球,反而沙子般一点点从手指的缝隙之间漏下去。放在江南似乎是一件罕见的事情。

去实验室的路上风很大。看到柏油马路上有白色的忽聚忽散的幽灵在贴地飞行,是积雪在风吹下浅浅地离地游走。如果是真沙子的话或许很难被这种风吹起来吧,能被这样吹起来的可能是粒径更小的灰尘……于是这场雪在我脑海里的比拟又从沙子变成灰尘了。

于是接下来的路上一直在琢磨究竟是比拟为沙子比较合适还是灰尘比较合适🤔。近看的话,从尺径上来看确实应该是像沙子,但是冰的密度小,这被风一吹就游离开来的样子却更像是尘土(按土壤的分类来说应该分别是砂质土和壤土的差别)。想来想去,最后还是觉得算成沙子比较合适,毕竟足够大的风也能把沙子吹起来,而且第一印象往往是在静态下观察雪花外形而得到的,因此尺径应该算是更重要的一个指标……

虽然不是力学出身,但还是忍不住琢磨起积雪贴地飞行的原理起来。我猜是因为近地面的气流受到地面摩擦减速,形成垂直方向的速度分布差异,进而使得雪颗粒下方气压大于上方气压,压力差超过重力,就把颗粒带离了地面。垂直方向的气流速度梯度随高度减小,随之颗粒受到的升力也很快减小到与重力相同的程度,因此雪花只能游离在贴近地面的一个薄层范围内运动。不过这只是稳态情景的分析,实际观察到的却是非稳态的。

脑子里一边胡乱想着粒径分布、密度、粘滞系数之类,一边笑自己是不是科研上头以至于失去了一些浪漫的品质——哈哈哈哈,希望不是如此🤪。